COB(Chip On Board,即板上芯片)平面光源的結溫(Junction Temperature,常以Tj標識),指的是其內部半導體芯片——比如LED芯片——PN結的實際工作溫度。這一指標對光源的性能表現(xiàn)、使用壽命以及運行可靠性有著直接且關鍵的影響。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COB平面光源的結溫,可從芯片固有屬性、封裝工藝設計、散熱方案配置、實際工況環(huán)境等多元視角展開剖析,具體如下:
一、芯片固有屬性
輸入功率越大,電光轉換過程中未能有效轉化為光能的能量就越多,這些多余能量主要以熱能形式散發(fā),進而推高結溫。
電光轉換效率越低下,在同等功率輸入時產(chǎn)生的熱量就越多,結溫攀升更為顯著。舉例而言,品質欠佳的芯片效率或許不足70%,而優(yōu)質芯片則能實現(xiàn)80%以上的高能效,二者在散熱壓力上存在巨大差異。
芯片體積越小,單位面積所承載的功率密度(即功率除以面積)就越高,熱量更易集中堆積,導致結溫快速上升;相反,大尺寸芯片擁有更大的散熱面積,有助于保持較低的結溫。
COB光源往往采用多顆芯片集成的方式,隨著芯片數(shù)量的增加,總發(fā)熱量也隨之增大。若散熱設計跟不上節(jié)奏,結溫將大幅飆升。
二、封裝工藝設計要素
固晶材料:連接芯片與基板的黏合劑(如銀膠、共晶焊料)的導熱系數(shù)直接影響熱量從芯片傳導至基板的效率。例如,共晶焊料(導熱率約為50 - 100 W/(m·K))在導熱效果上遠超普通銀膠(約1 - 5 W/(m·K)),可有效降低熱阻。
基板材質:不同材質的COB基板(如陶瓷基板、金屬基PCB)導熱性能迥異。其中,陶瓷基板中的Al?O?(導熱率約20 - 30 W/(m·K))、AlN(約180 - 200 W/(m·K))相較于傳統(tǒng)FR - 4基板(僅約0.2 - 0.3 W/(m·K)),散熱優(yōu)勢明顯,能顯著降低結溫。
熒光粉涂層:熒光粉層的厚度及其導熱能力會影響熱量傳遞路徑,過厚或導熱不佳的熒光粉層會形成額外的熱阻,造成熱量滯留。
封裝結構的整體熱阻(從芯片到環(huán)境的總熱阻)是決定結溫高低的關鍵因素。熱阻越小,熱量散失速度越快,結溫也就越低。通過優(yōu)化基板布線布局、減少封裝層級等手段,可以有效降低結構熱阻。
三、散熱方案配置要點
散熱器所用材質(如鋁合金、銅)及結構設計(鰭片數(shù)量、表面積大小、厚度)直接關系到散熱效率。銅的導熱率(約401 W/(m·K))雖高于鋁合金(約100 - 200 W/(m·K)),但成本也更高;增加鰭片表面積可強化空氣對流散熱效果,從而降低結溫。
散熱器與COB基板的接觸緊密程度(如是否涂抹導熱硅脂、螺絲固定的壓力大小)會影響接觸熱阻。接觸越緊密、使用的導熱硅脂導熱率越高(如金屬基硅脂可達5 - 10 W/(m·K)),散熱效果就越好。
自然對流散熱:僅依賴空氣的自然流動進行散熱,適合低功率的COB光源,但散熱效率相對較低,且結溫易受環(huán)境溫度波動影響。
強制風冷/液冷:借助風扇或水冷系統(tǒng)增強散熱能力,適用于高功率COB光源,可大幅降低結溫(例如,采用強制風冷可使結溫較自然散熱降低20 - 50℃)。
四、實際工況與環(huán)境因素考量
COB光源的工作電流越大,芯片功耗(功率=電流×電壓)就越高,產(chǎn)生的熱量也隨之增加,導致結溫上升。例如,當工作電流從300mA提升至600mA時,部分芯片的結溫可能急劇上升30 - 50℃。
環(huán)境溫度(Ta)越高,散熱系統(tǒng)的散熱溫差(Tj - Ta)就越小,散熱效率相應降低,結溫必然隨之升高。例如,在高溫環(huán)境(如50℃)下,COB的結溫可能比常溫(25℃)環(huán)境下高出20 - 30℃。
長時間連續(xù)運行會使熱量不斷累積,若散熱系統(tǒng)無法及時排出這些熱量,結溫將逐漸升高并最終達到熱平衡狀態(tài)。
五、其他潛在影響因素
光學設計細節(jié):諸如透鏡或燈罩的遮擋可能會阻礙空氣流通,增加散熱阻力;反射杯若采用導熱性差的材料制作,也可能導致局部熱量積聚。
老化與損耗問題:長期使用后,固晶材料、導熱硅脂等可能出現(xiàn)老化失效現(xiàn)象(如氧化、干涸),導致熱阻增大,進而引起結溫上升。
總結
COB平面光源的結溫是芯片產(chǎn)熱、封裝熱阻、散熱效能、工作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。在實際應用中,需通過精選高性能芯片、選用高導熱率的封裝材料、設計高效的散熱系統(tǒng)以及合理調控驅動電流等措施來有效降低結溫,從而保障光源的光效(結溫升高會導致光通量下降)、壽命(結溫每升高10℃,壽命可能縮短50%)和運行可靠性。
下一篇:
上一篇: COB LED白光封裝技術解析